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分类专题 > 环保清风
环保清风
热爱祖国 奉献人民“培养现代文明人格”系列谈之一
2020.06.17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4-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这种精神维系着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爱国奉献的文明人格,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价值依托和精神动力。

  探索家国大义背后的历史底蕴和文明积淀

  历史上的中国曾以辉煌的成就矗立于世界之巅,也曾在外来的侵略下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但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数千年没有中断和消失的文明,是因为从古至今,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始终有千千万万承载着家国情怀、道义担当的中国脊梁。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大义背后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明积淀。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根源,来自于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忠孝,曾因父亲病危辞官在家亲自照料,无论走到哪里,总带着父亲书写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遗训勉励自身。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任湖广总督时大力整治水患,日夜奔波部署堤防;在广东禁烟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铁面无私,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在被诬陷遣戍伊犁之后,依然不改初衷,带领当地百姓开荒垦田、兴修水利、加强塞防,造福边疆人民。林则徐用一生的操守,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

  在中国文化当中,人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应秉持天命之性、良知存心,时刻感念“天覆地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父母生养之恩和国家水土之恩”,更要懂得知恩报恩,饮水思源。回顾共和国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才最大程度地赢得了人民拥护,汇聚了民族力量,最终带领十四亿中华儿女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史诗。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家国情怀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积极投身实践,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世纪中叶,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遭遇了苏联撤走专家的寒冬。1958年,邓稼先临危受命,进入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事业。28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的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中国女排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成为了“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代名词,他们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从1981年至1986年,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又在2003年、2004年、2015年、2016年的世界杯和奥运会上四度夺冠。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他们以11连胜的成绩卫冕,第十次站在世界女排之巅。女排主教练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带领中国人民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使中国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消除贫困的最大奇迹。这些伟大成就,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核心体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不是独美其美的一枝独秀,而是美美与共的百花齐放。从过去到现在,中华本土文明在同外来文明的互动过程中,无数次地交流、吸收、转化,总能变被动为主动,和而不同、广结善缘。相较于以局部利益为考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排他的爱国主义,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更加包容、博大。中国人的大国情怀、大国担当,体现在“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体现在“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人的悲天悯人、感同身受,体现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体现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当今世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要立足民族,又要面向世界。一方面要以和为贵,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更要在国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立足当代,经世致用,赋予崭新时代内涵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中国传统家国一体、实干兴邦的思想已然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内化为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奉献人民的道义担当,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上下求索,团结奋进。中国面对危难力挽狂澜的实力、面对世界美美与共的姿态都已经说明了,科学暂时无法到达的地方,文明会到达。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仍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部分人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国情怀失去了信心,还有一些人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为了一己私利破坏国家安全、出卖民族利益,更有一些人在面对文明冲突和西方垄断的话语体系时,不能以充分的文明自觉、文化自信重构崭新的世界话语。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需要立足当代,经世致用,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在新时代条件下,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判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以深厚的家国情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尤其是要引导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认同,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和发展利益。

  爱国是具体的,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要求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承载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是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是新时代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在今天,每一个心怀家国天下的有志之士,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旗帜,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强化爱国责任意识,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忱转化为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善于继承,才能善作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家国情怀根植的沃土。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定要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有机统一起来,在历史财富中汲取源头活水,实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同外来文化的关系,把弘扬爱国精神同深化改革开放统一起来,以兼容并包的姿态理性爱国。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交流合作,以文明互鉴论代替文明冲突论,从全球格局出发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涵养爱国奉献的文明人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它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尊道贵德的传统、自强不息的精神、民胞物与的胸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涵养爱国、奉献的文明人格,使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共同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

  一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尤其要以良好家风为文明人格奠基。在内容方面,中华传统美德是新时代人格培养的不竭源泉,要以敬畏之心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善于发掘其中蕴含的家国同构、责任担当思想,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在全社会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普及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中增强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在形式方面,要聚焦青少年群体,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媒体平台、重大节日庆典等载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涵养文明人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先进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公民见贤思齐、爱国奉献;加大对爱国主义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综合运用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生动讲好爱国故事,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旋律,实施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丰富多彩的新技术平台,汇聚网上爱国正能量;通过道德规范、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厚植爱国情操;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保障手段,褒善贬恶,尤其对丑化民族英雄、不尊重国歌国旗、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等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用法治承载爱国理念。

  中华文明肇始于过去,贯穿于现在,并昭示着未来。穿越千年,深沉的家国情怀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只要我们永远与祖国同在,无所畏惧、奋勇前进,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在历史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罗嘉羽)


在爱国奉献中升华人格

  祖国,是华夏民族历代祖先繁衍生息的热土,数千年来炎黄子孙传承文化的家园。没有祖国,个人就犹如浮萍,只能四处流浪。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曾一度山河破碎,备受凌辱。国人深刻体会到家破人亡的惨痛,而发出“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哀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存,身将焉托?如今中国的繁荣昌盛,是革命先烈舍生取义所开拓,是改革先驱筚路蓝缕所奠基,是时代先锋栉风沐雨所成就。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责任,历史地落在时代新人的肩上。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爱国、奉献的文明人格,这样才能志存高远,抵御各种卑劣、腐朽思想的侵蚀,抵抗各种低级趣味的引诱,抵制由于沉溺于自私自利而带来的烦恼和空虚。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爱国奉献的高尚人格培养首先要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规律。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去热爱祖国、奉献人民?

  爱国奉献的文明人格是中华传统忠孝仁义等美德的现代表达,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爱国精神一脉相承。培养爱国奉献的人格,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中国传统家国情怀的继承与弘扬,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与汲取。只有在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行动中,才能实现人格升华,成就非凡人生。

    [刘余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

 

 

 

 


生态
环境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