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监测科研
监测科研
图说: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采样工作的一天
2022.09.14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海拔4600米的高原,云朵贴在纯净天空的胸膛,慢悠悠,慢悠悠地晃着脑袋,一不小心跌落下一朵来,化作两块蓝色宝石,在广袤的大地上扎根,生长;忽然凌空而起的斑头雁打破了这片宁静,它们越飞越高,渐渐隐匿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空。

  

  

  

  

  

  这里是神秘的青藏高原腹地,为了保护当地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和珍惜野生动物,常年禁牧禁游,人迹稀少;

  1663063673148010015.jpg

  这里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包含了鄂陵湖、扎陵湖、星星海、冬格措纳湖等汇成的丰富的水利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和径流汇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里是享有 “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三江源黄河源区。

  7fb6cb6e7f21e0e1ef04a5cb3b1e82f.jpg

  2022年7月,黄河流域局流域监测与科研中心的水生态监测项目南线工作组来到黄河源区,在扎陵湖、鄂陵湖等重点河段开展水生态监测采样工作。上午9点半,一行数人在鄂陵湖岸边停下。他们穿着救生衣,换上皮裤,扛着设备箱和采样器朝着湖面走去。

  

  在监测水域,项目组成员张知墨手持D形手抄网对底栖生物进行采样。他介绍道,同一个点位需要找3种不同小生境进行采样,并将河底的淤泥采集后进行初筛,以尽量保证底栖生物样品种类与数量的要求。采样人员时常要顶着高温穿上密不透风的涉水皮裤进行采样,水边淤泥寸步难行,每一寸位移脚下仿佛都有千金辎重。初筛的网内淤泥大约有30斤重,要在水面反复提起过滤,用水流冲洗,每次采样都是一次对体力的考验。

  

  采样过后,需要现场对水质进行检测,现场检测参数包括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与浊度。每个点位检测前都要对仪器进行校准与核查,如果核查发现仪器精准度达不到要求,就要进行现场校准,保证仪器设备度数的准确。

  

  下午3点,行进途中的车辆突然出现故障,车胎被扎破,备胎却始终卸不下来。

  高原紫外线无情地肆虐着,稀薄的氧气令人越发头晕目眩。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3个小时过去了,“趴窝”的汽车依然纹丝不动。四顾无人,无法找到救援,广袤的高原上只有草甸中圆滚滚的兔鼠偶尔探出脑袋,张望着这些无措的人。

  终于,借助时断时续的手机信号,项目组联系上了当地有经验的司机师傅。“这种情况,一定要稳住,不要慌,只有你们自己能救自己”。在司机师傅的鼓励和指导下,大家克服高原反应,卸下车内装备,调整千斤顶,重新钻进车底排查问题原因,终于解决了车辆问题。

  

  由于下午的车辆故障,项目组赶赴下一个点位时已经是深夜10点。三江源区的夜晚漆黑一片,高原的昼夜温差极大,为了保证项目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各点位的采样工作,工作人员决定开展夜间采样。 “原来无人机还能当夜灯用”张知墨兴奋的说。本该担负拍摄任务的无人机盘旋在水域上空,用微弱的灯光为这群夙兴夜寐的环保人照亮夜路。

  

  子夜十分,经历了一路颠簸,项目组总算按照既定行程计划完成了采样任务,抵达驻地酒店。来不及休息,他们将经过初筛的底栖生物样品进行二次细筛,拿着手电和尖头镊一只一只挑出细如发丝的丝蚓和红虫等底栖生物,放入酒精内进行保存,后续将送入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辨别其种类并统计数量。

  重点水生态监测工作由生态环境部监测司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局已于2020年、2021年开展了两次黄河流域水生态调查监测,在黄河源头至河口的干流、重要支流和湖库等分别布设了57个和123个水生态调查监测点位,旨在通过调查监测掌握重点流域水生态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推进流域水生态监测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今年,黄河流域局将在前两年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以源头及上游区域为重点, 兼顾黄河中游、下游及河口等代表性区域,开展全流域层面进一步的水生态调查监测工作。

  潺潺溪流从牛头碑下的地缝中涌流而出,一只藏野牛在鄂陵湖旁悠闲地发呆,注视着这群为了山更青、水更绿、祖国更美丽的生态环保人。牛羊结队、苍鹰翱翔,草原兔鼠在洞口嬉戏打闹,古老的高原草原焕发出年轻的蓬勃生机,仿佛在歌颂着、迎接着高原生态环境“春天”的到来。

  

 

本文刊发于《中国环境报》

生态
环境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