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化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
为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理解并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按主题教育有关要求和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局分党组安排,6月29日下午,局分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蔡治国围绕“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分管领域党员干部以及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范围内讲专题党课。
党课首先结合有关史实探讨了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概括的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特性。五个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念、历史取向、胸怀格局,传达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文化根脉和民族灵魂。
随后,一起回顾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生存繁衍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始,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诸华”“诸夏”“华夏”概念的形成,秦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以及司马迁著《史记》记录中华民族初祖的重大历史意义。
再从魏晋南北朝通过战争、和亲、通商等,在相互矛盾、冲突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到隋唐新的大一统格局形成,唐太宗作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贞观之治经验总结,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再到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各族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中华民族生存空间扩大,交融加深民族观念变化,提出“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与巩固。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巨变,在救亡图存危机意识和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作用下,中华民族由自在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提出“欧风美雨,咄咄逼人。新中华民族之少年,盖雄飞跃进,以肩之大任也”。毛泽东提出的中华民族观包含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特色、自信自强等内容,把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推进到新的高度,指导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延长线。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加强对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认识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
最后,将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同期日耳曼族南下致西罗马灭亡的两段历史进行了对比,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文明和民族演进的迥异结果。占人口多数的“胡人”自觉选择汉化,追求儒法大一统汉制并最终实现大一统;而占多数的西罗马却未能罗马化哥特人、法拉克人等日耳曼族,使得古希腊罗马文明近乎断裂。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到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党课为更加全面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引导。今后要拓展学习面,厚植人文历史根基,深刻认识中华文明5个突出特性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深刻认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扛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相关机关部门、局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处级干部,机关纪委委员和各支部纪检委员,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近50人参加了此次专题党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