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监测工作是黄河流域局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基准的承启之年,中心深知使命如山,以高标准、严要求、实作风,全力保障黄河流域地下水监测工作规范有序、数据真实可靠、结果科学可信,为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一、 能力验证:一次全优,实力彰显
2025年8月1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传来捷报:在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监测实验室能力验证考核中,中心一次性全部通过涵盖氯化物、氨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硝酸盐、碘化物等15个关键指标、30支样品的严格考验。这份沉甸甸的“满分答卷”,是对中心实验室精湛技术与过硬能力的认可,为后续地下水监测及相关工作奠定了无可挑剔的质量基石。
二、 昼夜不息:与时间赛跑,进度逆袭
这一年,国家地下水监测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时间压力。受采样启动滞后影响,如同按下“快进键”,后续的样品交接、分析测试、数据审核与报送等环节都被按下了“快进键”。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心水环境监测室的成员们没有退缩,用“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加强沟通”实现了进度“逆袭”。
他们是“生态数据的守夜人”:“样品就是命令!”这是中心水环境监测室的准则。无论样品送达是华灯初上还是更深露重,实验室的灯光总是第一时间亮起。技术人员常常是放下晚饭的碗筷,或是刚结束白天的忙碌,就立刻换上白大褂,一头扎进实验室。滴定管在灯光下折射出专注的光,仪器运转的嗡鸣声成为深夜的伴奏。为了抢抓样品最佳分析时效,确保每一个数据精准无误,“从白天干到深夜”成了工作常态。疲惫的身影映在窗上,专注的目光锁定在仪器屏幕和实验器皿上,一遍遍校准、分析、记录。凭借这股拼劲,工作进度已由初期全国倒数提升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逆袭,顺利按时间节点完成了全部监测数据报送,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三、 任务倍增:协同攻坚,聚力担当
这一年,流域级外部质量控制任务量陡增——在原有“十四五”点位检查基础上,叠加了“十五五”并行监测点位的线上审核、数据核查及实验室比对任务,工作量翻倍有余。为确保“十四五”收官之年数据质量,中心果断打破部门藩篱,吹响了“集结号”。
他们是“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各部门积极响应,抽调骨干力量火线支援监测一线。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在成倍增长的数据审核、报告编制和实验室比对压力面前迅速磨合,协同作战。人员少,就一人多岗、一专多能,高效运转;时间紧,就放弃休息、连续作战,与时间赛跑。面对海量数据,他们一丝不苟,反复核对,眼睛熬得通红;比对实验争分夺秒,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差池。正是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团队精神和“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铁军担当,监测工作得以强力推进。截至目前,黄河流域省区流域级外部质量控制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开展点位复测工作。
四、 技术为本:精益求精,守护精准
这一年,中心将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贯穿始终,秉承“方法科学、结果准确、行为公正、客户满意”质量方针,不断优化技术细节。
他们是“精益求精的践行者”:技术人员深知数据质量是生态环保工作的生命线,在争分夺秒的同时,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没有丝毫放松。即使再疲惫,对试剂的配制、仪器的维护、结果的复核,都一丝不苟,那些深夜灯光下诞生的数据,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责任,确保了最终成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用实际行动捍卫着生态监测数据的公信力,为黄河流域9省(区)的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十四五”考核与“十五五并行监测”点位的监测与评价工作筑牢了坚实根基。
征程未有穷期,奋斗永不止步。黄河流域局监测与科研中心将以提升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核心,持续锻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保监测铁军。他们将以更加精湛的技术、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昂扬的斗志,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用精准数据守护母亲河生态健康,为绘就黄河流域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贡献监测力量,为“十四五”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及“十五五”并行监测工作筑牢最坚实、最稳固的科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