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 9月7日,黄河流域局第12期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业务讲坛成功举办,黄河流域局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张蓓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词典故分享》,让我们跟随总书记引用过的诗词典故,去探寻和读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略和智慧。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热爱读书,他说:“我的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各类书,我想这是一个终身的爱好。”有人统计过一份学“习”书单,仅中国的古典书籍就有64部,其中不乏《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巨著,还有来自俄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名著近百部,可谓是汗牛充栋。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今中外的优秀典籍的滋养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引用其中的精华,因此用典就成为总书记讲话的一大特色。笔者认为,总书记的用典不仅用得多,而且用得好,体现了总书记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下面选取几个例子来说明。
一、中华优秀古典诗文
例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出处:战国《孟子·告子下》
用典场合: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用典原话: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希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篇古文的含义我们都很熟悉: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都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品质、考验毅力。总书记用这个典故是勉励青年要忍得住辛苦、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事业。
例2: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出处:元·范梈《王氏能远楼》
用典场合:2022年5月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用典原话:“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一联诗的意思是,人生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做,只要向前迈出一步,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写得可谓大气磅礴、催人奋进。总书记用这两句诗寄语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强调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
例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用典场合: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的演讲
用典原话:“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未来,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共同开创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壮丽诗篇,共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一联诗着重描写了江上行船所见的开阔壮丽的景色,景色与两国关系的前景有什么关系?总书记巧妙地找到了两者的共同点,那就是是“平”,景色的风平浪静,前景是和平共处;也是“阔”,即景色是开阔,前景是广阔;更是“正”,风“正”才会“一帆悬”,同样,有了两国友好的悠久历史和当前中巴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现实基础作为“风”,两国关系的美好前景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这一次用典可谓是精美绝伦。
例4:见下文。
出处:孙中山《建国方略》、屈原《离骚》
用典场合:2018年5月在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用典原话:矢志不渝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
孙中山先生的话,用鲜明对比强调了信念信心对事业成败的决定性意义。《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这两句诗后来演变成了成语“九死未悔”,意思是是为了热爱的事业,即使牺牲生命九次也在所不惜。诚然,创新的路途充满艰难困苦,越是艰苦就越需要必胜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总书记引用这两句话,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心、树牢信念,在自主创新的路上矢志不渝、勇攀高峰。这两句原文本身就饱含力量,尤其是屈原的诗句甚至可以说是血泪铸就,总书记作为引用来勉励创新,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例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先秦《周易·乾》
用典场合:2020年9月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用典原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正如总书记在本次讲话中所说,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这时以古代经典《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结,就显得非常贴切。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也是战胜包括疫情在内的一次又一次挑战的精神武器,更是激励中华民族继续前行的力量。
二、毛主席诗词
除了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之外,总书记对毛主席诗词也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在不同场合引用了毛主席诗词80多次,涉及20多首作品。
例6: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
出处: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李白《行路难》
用典场合: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用典原话: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必然会抚今追昔。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用毛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进行概括可谓精当。新中国建立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可以称得上“人间正道是沧桑”。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李白豪情万丈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确能够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关于生态环境领域的用典
例7: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出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用典场合: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用典原话: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毛主席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山水画——鱼的动作不是游,而是翔、是飞,更说明了体现了鱼的自由自在、水的清澈见底。在这里引用“鱼翔浅底”体现出对清澈干净的水环境的向往之情,画面感极强。通过引用,描述绿色美景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例8:天地与万物,见下文
出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战国《庄子·齐物论》;“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出自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出自战国《荀子·天论》
用典场合: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用典原话: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是万物的主宰,更不是世界的主人,只是世界的一份子。总书记引用这几句古文,来表述其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现出这个坚持是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天人合一”观,既精准、又简洁、又增色。
例9: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出处:先秦《诗经·蒹葭》、战国《荀子·修身》
用典场合:2019年4月28日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用典原话: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总书记的用典,不仅有原文引用,还有融会贯通,结合得很巧妙。“道阻且长”出自《诗经》,原文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而“行则将至”出自《荀子》,原文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总书记将这两句合二为一,同时把“不行不至”改为“行则将至”,凸显了行动对于成功的决定性意义,同时表达了对生态环保事业必然成功的信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总书记的这次引用,是要我们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我们就能赋之以人类智慧,让地球家园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体会到总书记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素养,还有信手拈来、妙语连珠的才情。这都是与他爱读书、善积累是分不开的。作为新时代黄河生态环保铁军的一员,要时刻以总书记为榜样,广读书、勤记录、善思考、融会贯通,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刻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吸取营养,用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